《中国青年报》2008年1月3日以“办学专打铁路"特"字牌,就业高竖优质"秀"字旗”为题报道了我院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特色,现全文转载如下: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
办学专打铁路“特”字牌 就业高竖优质“秀”字旗 | ||||
中国青年报 2008-01-03 (王秦平 张凯/文 王秦平/摄) | ||||
“陕铁院的学生,没得说,一来就能上手,很快就能挑大梁”。 ——中铁一局五公司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工程党工委书记张乾东竖起大拇指。怕我们不信,他补充说:“我们中铁一局五公司就有一千多名陕铁院的学生,从事施工现场技术服务和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我国大陆第一条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海底隧道。以有“隧道双雄”之称的梁勇、姚明两名海底隧道项目副经理为代表的陕铁11名毕业生,正在这里承担隧道施工和技术管理工作。 “陕铁院的学生,已是我们奥运工程中技术力量的核心了” ——中铁一局集团北京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10号线01项目经理部党工委书记李伟很兴奋。北京市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点工程。该工程采用加拿大直线电机运载系统,要求轨枕间距误差控制在±3mm以内,代表当今轨道交通最高水平。陕铁院01届铁道工程专业毕业生李军与同事们共同研制出了符合该工艺要求的装置,突破了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同样,在青藏铁路、郑西客运专线、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京沪线、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轨道换乘中心等等重点项目上,处处都能见到陕西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身影,处处都能听到对陕铁院毕业生的夸奖。 “我们学校因铁路而生,倚铁路而长,随铁路的延伸而成长。同样,我们的毕业生沿着铁道线,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将青春的价值在铁路的延伸中体现!让理想与祖国建设一起灿烂!”陕西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崔岩不无自豪。 特色办学:做专做强铁路工程特色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确实是因铁路而生,倚铁路而长,随铁路的延伸而成长。 20世纪70年代,铁路面临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大发展的良机,而有一技之长的铁路建设者尤为奇缺,培训提高大批铁路职工的业务水平成为当务之急。铁道部决定成立渭南铁路工程学校,开办中专层次学历教育,为铁路行业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铁路事业的发展,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2003年,学校划归陕西省政府,直属教育厅管理,并升格为高职学院,陕西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从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征程。 从中专上升到高职,学校的发展思路是否向综合性、宽而全的方向发展? 学院领导邀请专家和用人单位来校会诊把脉,帮助学校合理定位。结论是:不求做大做全,力求做专做强。整合资源,形成优势,发挥极值,打造品牌,依铁路有为,依铁路定位,办出“陕铁院”的鲜明特色。 “学院的‘软’‘硬’件优势教学资源均集中在以铁路工程为核心的专业布局上。如果走综合发展之路,难以避免专业设置趋同化和盲目化、办学模式雷同化、教学资源稀缺化的弊端。只要发挥特长,办出特色,才能生存和发展。”,陕铁院党委书记崔岩目标明确。 “宽而全不是高职的发展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应当针对目标市场在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上做专做精做强。铁路特色是我们学院立足高职园地的基础和优势,也是我们学院应对市场竞争的标志和法宝。因此我们坚定不俞地办好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铁院院长王晖态度坚决。 于是,办最好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优秀的铁路建设工程师,成为陕铁院鲜明的理念和特色。 理念指导下:陕铁院以铁路工程为核心,形成了集束型专业布局特色,同时依托铁路工程,形成了“1+X+X'”三级专业建设格局,并围绕专业格局,积极构建课程模块,形成符合学院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以铁路工程主干专业实训基地为重心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院党委确立“依托铁路行业,紧密结合市场,发挥以铁道工程为主干的‘集束’型专业群优势,精致管理、做优做精,走内涵发展之路、实施品牌战略”的办学思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改革、整合等措施,开办了17个高职专业,形成了以铁路工程类专业为核心的集束型专业特征。目前,学院开办的17个专业按照属性来分析,有15个专业隶属工程大类,占88.2%;专业所属学生占所有在校生的98.5%,专业方向之集中居全国铁路高职院校之首。 “1+X+X'”模型构建三级专业建设格局:“1”,即围绕铁路工程选择优势明显的专业作为学院的长线主干专业;“X”,即围绕“1”,拓宽专业服务面向,选择3—5门专业作为外延拓展型支撑专业;“X′”,即围绕“X”,面向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工业与民用建筑等行业,选择与之相关的社会急需专业,作为辐射支撑专业群。 围绕三级专业建设格局,陕铁院不断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思路,形成了与专业建设相互吻合的课程建设体系,同时大力构建以铁路工程主干专业实训基地为重心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陕铁院测量实验室先后购进静态全球定位系统(GPS)3套(12台),动态全球定位系统(GPS)1套,光电测距仪1台套,全站仪79台套,各种精度经纬仪221台,各种类型水准仪177台,总价值630余万元,能够同时满足7个班的课内实训和技能强化训练任务。该实验室拥有仪器类型之全,数量之多居全国铁路高职类院校之首。测绘实训基地占地面积达340亩,陇海、西(安)合(肥)铁路相伴而过,桥梁、隧道、涵洞、抗滑桩、护坡、挡土墙等各类工程结构物一应俱全,其面积之大、功能之全居全国铁路高职院校之首,可覆盖多专业、多工种实习实训项目,满足多个专业实习实训需要。 特色培养:订单加顶岗,不行就召回 依托铁路,做专做强,是陕铁院的优势,但陕铁院更深知,铁路和类似的工程建设需要的是过硬的建设者,因此,他们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院在加强与34家国有大型、特大型铁路企业合作的基础上,紧紧依靠65个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运行机制,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一生一强”或“一生多强”的毕业生能力特色。先后探索了“两段三结合”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特色班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多种深受企业和学生欢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订单式委培模式——用人单位提前到学院预定毕业生,同时在学校培养过程中根据企业特殊需求,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要求,学院依据此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技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学院先后与中铁九局订单委培32人,与中铁四局五公司订单委培108人,与中铁一局三公司订单委培29人,先后累计共订单式委培学生259人,实现了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效果。 企业特色班模式——在订单式委培模式的基础上,学院还积极探索,选择需求量大或者岗位人才培养要求比较集中的单位开办企业特色班,集中管理,强化培训。不但加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针对企业特点,渗透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企业自豪感。如与中铁一局桥梁公司合作开办“桥定班”、“物流班”,由企业在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中挑选组成新的班级,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两班共定向培养86人;与中铁一局物贸公司合作开办“物贸桥建班”,采用企业和学院共同授课的形式,共培养专业人才54人。 顶岗实习模式——为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利用与企业建立的6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锻炼。一是结合分段教育,利用课程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到工程一线实践操作,具备真设备、真环境、真氛围、真生产的特性,提高了课程实习的效果;二是在专业课程结束后,集中安排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提高熟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利用参与的生产任务,让学生去有目的顶岗,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和现场的零距离对接。每年都有60%左右的签约同学能够提前6-10个月的时间奔赴各种岗位进行实习。在准就业顶岗实习的同时,企业一般会给学生发放1000元左右的实习工资。 2003年,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学院领导以博大的气魄和胸襟,果断做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开创意义的决策,就是试行“召回制”。把用人单位感到不满意的毕业生,召回到学院重新学习培训。这一重大决策,实现了家长放心、学生放心、用人单位放心的“三方共赢”,凸显了学校教育的人性化和责任感,打出了学院就业工作的知名品牌。学院先后对2003年召回的8名、2004年召回的4名、2005年召回的3名学生进行了再培训,使他们重拾信心,“回炉”成钢,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多次到该院选聘的中铁隧道局集团人事部负责人说:“陕铁院敢于承诺对毕业生实行‘召回制’,是对自己教育实力有信心,对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有信心的表现,反映了学院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市场意识”。 特色输出:青春在铁路建设中灿烂 “我们学院嘛,就像铁路的中转枢纽,把各种优良的办学资源聚拢而来,又把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沿铁路分散而去”——提起自己的母校,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总爱这样比喻。 30多年来,先后有两万多名毕业生从这里出发,奔赴祖国铁路建设一线,连通九州,跨越山川。如今,一支支由陕铁院毕业生组成的工程师队伍,正朝气蓬勃的活跃在国家长大干线铁路、高速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公路等一个个重点工程的工地上,他们迈着自信的脚步,将青春的价值在铁路的延伸中体现。 由于陕铁院开办的专业市场适应力强,社会需求量大,毕业生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素质特色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加之就业单位相对集中在国有大型和特大型铁路建设企业和大型施工企业,毕业生发展空间良好,个人收入满意度高等因素,形成了较高的就业率、签约率、专业对口率和岗位稳定率,以及较高的就业质量,奠定了学院就业工作的良好声誉,在全国打出了优质就业的秀丽旗帜。 在陕西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铁一局、中铁四局等很多单位一次从学院要走30名、40名、60名毕业生的事例层出不穷。12月初,中铁一局城轨公司一次要走45名即将毕业的学生,目前,这些学生正在学院接受特色培训,之后,他们将投入到西安地铁工程建设中。去年,中铁四局五公司更是一次要走108名学生,如今,这108名学生正活跃在该公司千里铁道工程线上。 从2001起,该院连续六年就业率超过了96%,其中签约率平均在85%以上,而集中在铁路行业就业的占90%,上岗以后的专业与岗位对应率为98%,岗位稳定率也达到了95%以上,凸显了学院以铁路特色取胜的办学思路,取得了家长放心、学生放心、用人单位放心、社会认可的良好效果。今年6月28日,该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出口畅”换来“进口旺”,较高的“四率”赢得了连锁效应,辐射带动了“报考率、报到率、第一志愿上线率”逐年提高。从2001起,学院连续六年超过了96%的较高就业率,其中签约率平均在85%以上,而集中在铁路行业就业的占90%,上岗以后的专业与岗位对应率为98%,岗位稳定率也达到了95%以上,凸显了该院毕业生的就业力,充分体现了学院以特色取胜的办学思路。 青春的价值在铁路建设中延伸,理想与祖国建设一起灿烂—蓝天白云阳光下,伴随着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悠扬的校歌,一列火车从校门前疾驰而过…… 上图:陕铁院每年初夏,都要组织专人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企业回访,以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情况及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据此及时调整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努力使在校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用人需求同步。图为陕铁院派出人员在中国中铁总公司承建的奥运工程--北京轨道交通机场线01标段铺轨现场,与参加施工的往届毕业生进行座谈交流。 下图:陕铁院96届桥隧专业毕业生曹新刚(中),现任中国中铁一局物贸公司郑西客运专线临潼制梁场总工程师。近年来,他发表各类技术论文10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局级科技进步奖二项,参与编写国家级工法一项。 |